導演:侯孝賢
演員:梅芳 、李天祿、楊麗音 、陳淑芳 、王晶文 、辛樹芬
出品:1987
評介:小秋



http://www.taiwan123.com.tw/song/movie/movie08.htm


戀戀風塵 \ 把愛還諸天地

一 提到侯孝賢導演,大家可能腦袋中就浮出一幅畫面:鏡頭停留在一個昏暗的室內,然後人物之一突然說了一句話;要不,就是人都已經走了,使得銀幕上呈現出空鏡 頭,這樣,已經變成他的一種特殊電影符號了。若照大多數人的看法,那麼我們可以把侯孝賢導演的電影作品分為三個階段,這三個階段也是台灣整個社會的發展歷 程:第一階段是日據時期到光復初期,第二階段是五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末期, 第三階段是八十年代以降。<戀戀風塵>就是第二階段的電影。這個時期,台灣社會正面臨由小農經濟走向工業製造的轉型,同時期的作品還有《風櫃來的人》、 《冬冬的假期》、《童年往事》,這四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特徵,都是用主角的生命成長的經驗,主觀觀點出發,一直沿伸探討,反映出台灣在進入現代化社會時, 一些尷尬的轉形,以及都市的發展與鄉村之間不管是生活、價值還是人際關係間的差異。

本 片為編劇吳念真先生的半自傳作品。阿遠因家境清寒﹐至台北半工半讀。第二年他的青梅竹馬阿雲也至台北工作﹐但台北的生活不如他們想像的愉快﹐為了養活自己 及家庭﹐每天只有拼命的工作﹐接踵而至的障礙更是磨練著他們。後來﹐阿遠應召入伍﹐之後,在阿遠即將退伍之際﹐阿雲卻和那位替他們送信的郵差結婚了。我原 本對於阿遠和阿雲的戀情抱以樂觀的態度,阿遠還沒服完兵役時,我就已經開始想像阿遠和阿雲結婚的鏡頭了。可惜,當阿遠服完兵役,阿雲卻已嫁給別人。電影一 開始,阿遠和阿雲兩人放學後一起走路回家。他們倆人給我的感覺,一直都是純純的、靜靜的、澀澀的。阿雲不堪寂寞,希望阿遠陪但話又說不出口;而阿遠對阿雲 則是沉靜寡言,為她做的比說的還多。兩人個性的差異正是兵變的原因。只是我想不到,阿雲竟然放的下與阿遠這麼多年的感情跟一位認識不久的郵差結婚,我十分 同情阿遠,但我更讚許他的堅強。也許,初聞「兵變」的打擊令阿遠十分難以接受,甚至嚎啕大哭,但事過境遷後,他又穿上阿雲曾經幫他作的衣服──那並非阿遠 對阿雲仍餘情未了,只是他的心早已平靜了。 

《戀 戀風塵》中所呈現緊密的電影語言,常在一組鏡頭中就展現出深厚的情感力量,如阿遠在外島時所遇上的大陸漁民,隊上兄弟對他的幫忙,最後漁民臨走前,阿遠還 把父親所贈與的打火機轉贈給他,還有女主角阿雲別嫁的那場戲。旁白是男主角阿遠弟弟的家書回敘,鏡頭上看到外公與弟妹坐在家門口石階上,個個錯愕地注視前 方。下個鏡頭我們看到阿遠母親臉上歉疚不安的表情,頻頻安慰盛怒的阿雲母親,好像做錯事的人是自己的兒子阿遠。再接下來的鏡頭,就看到低泣不止的阿雲與侷 促不安的新婚丈夫,旁白說到阿遠母親仍舊將準備多年原作為阿遠聘禮的金飾送給阿雲。這三個鏡頭深刻地流露出鄉村小鎮人際間的寬容、道義與親密,處處觸動我 們對傳統社會恩情的回憶。此種人物真情,全片俯拾皆是。

李天錄所飾的阿公一角,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他 自己一個人,就如同一般的老人一樣,有事沒事就自言自語,看似無意義,事實上他每短短的幾句話,都好像是擔任旁白的角色一樣,點出每個段落中所要表達的意 念。阿遠回鄉,在番薯田裡遇到阿公,阿公也沒有特別高興,最後,兩人的頭慢慢的抬起來看看天,從田,鏡頭拉遠,山城,山,雲與隱約的大海,近處是墳墓。 把大家從影片中抽離出來,慢慢超升。天地是如此寬厚地癡視小鎮居民的生命交錯悲喜輪替,一切人世有限皆化成天地間的無限。 遼遠的天地自然涵泳出天地有情 與人間有情的情懷。侯孝賢是這樣地看待天地人世,所以山水有情,人物也有情。家鄉小城遠遠夾在山中的景象,似乎是阿遠心靈的寄託。當他蹲在灰濛的海邊,或 聆聽阿公慨嘆颱風影響農作的話語,內心的創痛都因此輕輕地被撫平。  

 其實,我覺得大自然雖常在匆忙之中受人忽略,但在 我們需要獨處以求釋放愁悶或發洩勞騷時,最好的空間常是「驀然回首,卻在燈火闌珊處。」的大自然──大自然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身邊,即時我們常是冷落了 她,她仍會在我們失意時,不計前嫌地騰出一個供人沉澱俗慮的空間;就好像只要我們一回頭,只要我們想退一步,她便會張開雙手,隨時歡迎你投入她的懷抱似地 任你尋求慰藉。在侯孝賢電影的青山綠水間,你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天地寬愛的看著你,生命交迭,悲喜輪替,山水有情,天地無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lm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9) 人氣()